香港十八區

香港十八區

香港十八區是指香港分為十八個行政分區,每行政區設一個區議會,負責討論區內民生事務。18個分區分別為中西區、 東區 、南區 、灣仔區、 九龍區等。

基本介紹

中文名:香港十八區簡介:18個分區分別為:中西區 東區 香港島:共有4個分區中西區:中西區是較早發展的舊區之一

介紹,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

介紹18個分區分別為:中西區 東區 南區 灣仔區 九龍城區 觀塘區 深水埗區 黃大仙區 油尖旺區 離島區 葵青區 北區 西貢區沙田區 大埔區 荃灣區 屯門區 元朗區香港島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共有4個分區香港島中西區(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中西區是較早發展的舊區之一,傳統色彩濃厚,若尋幽探秘,步行更為適宜。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中西區包括金鐘、中環、上環、西營盤、石塘咀、堅尼地城、山頂等地。中西區東接灣仔區、南接南區、北接油尖旺區。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則與離島區及葵青區連線。港島中西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並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一項有關人口及社會經濟特徵統計顯示,中西區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達二萬三千元,是十八區之冠。而深水埗及元朗區則成為最低收入地區,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分別為一萬一千七百元及一萬三千元。最“富”與最“貧”的地區,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中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這裡是香港地區的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區最繁華的地段。香港市區主要集中在這裡。中西區的人口約有240,000人,另有流動人口約300,000人。東區(Eastern District)東區是香港島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資源的主要集中地。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筲箕灣居住。東區的總面積約18.9平方公里,位於香港島東北部。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東區人口約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區份,僅次於沙田區,東區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香港18區中僅次中西區和灣仔區,排名全港第三位。所以,東區占香港的經濟總量是數一數二的。東區包括銅鑼灣東部(銅鑼灣避風塘、維多利亞公園、天后)、炮台山、北角、鰂魚涌、西灣河、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西以維多利亞公園及皇仁書院和灣仔區為界;南以黑角頭和南區為界。東區區議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共有46個議席,當中包括37位民選議員及9位委任議員。於1982年成立。東區區議會的標誌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側一點組成的人形,從上方開始順時針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組合而成。南區(Southern District)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約為30萬人,部分東部地區如深水灣、淺水灣及大潭均是香港高級住宅區。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線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灣仔區(Wan Chai District)灣仔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包括灣仔、銅鑼灣、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要留意海底隧道以東、維多利亞公園、港鐵天后站、勵德邨等都是位於東區。灣仔區著名的建築有香港第二高的樓宇“中環廣場”、銅鑼灣商業區、跑馬地馬場等。灣仔區是香港十八區中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公共屋邨的地區。九龍半島九龍半島(Kowloon a peninsula)共有5個分區九龍半島九龍城區(Kowloon City District)九龍城是香港十八區之一。北望獅子山,南接維多利亞港。東面以聯合道、東頭邨道、東正道、太子道東為界、西面以港鐵東鐵線路軌為界。面積為1000公頃,人口約380,000人。因為九龍塘的“41區國小校網”,網羅了不少著名學校。不少家長為幫子女爭取入讀,搬到九龍塘居住,以致九龍塘的樓宇價格居高不下。廣播道曾是三所電視台及兩所電台總部的所在位置,俗稱“五台山”。現在只有香港電台及商業電台在此作為總部,其餘的佳藝電視(已倒閉)、無線電視及亞洲電視已經搬出,而1991至94期間成立之新城電台亦在紅磡區為總部。九龍城區以住宅樓宇為主,包括九龍城、九龍塘、何文田、馬頭圍、馬頭角、土瓜灣、紅磡、啟德等地方。注意的是:紅磡站、香港體育館、香港理工大學這些傳統的紅磡地區被劃分為油尖旺區。觀塘區(Kwun Tong District)觀塘區是香港九龍最東的一個分區。東面以魔鬼山與西貢區為界,西北以飛鵝山與黃大仙區為界。面積為1,130公頃,人口約587,000人,為全香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觀塘區包括觀塘市中心、牛頭角、九龍灣、秀茂坪、藍田、茶果嶺、油塘、四順、佐敦谷等地方。觀塘區傳統上以公共屋邨及工廠大廈為主,但隨著經濟轉型,各工廠大廈早已空置或改作其他用途,而公共屋邨亦多已重建,成為新式樓宇。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深水埗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處九龍西北。北望琵琶山、尖山和筆架山,南以界限街,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線路軌為界。2001年的人口有353,550。面積約948公頃。根據2001年香港政府的估計,深水埗區的人口約有353,550人。深水埗區包括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美孚新邨、蘇屋、石硤尾、又一村、昂船洲南部。深水埗區西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道為界,要注意的是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九華徑、華荔邨等,都屬於葵青區,但清麗苑(在荔景山道以南呈祥道以北)及盈暉台則是深水埗區的範圍,而萬盛閣是油尖旺區的。深水埗區議會,共有26個議席,當中包括21位民選議員及5位委任議員。於1981年成立。深水埗分區委員會分為東西及中南三區,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活動及推行政府贊助計畫提供意見並加以協助,並就影響該分區的地方問題提供意見,是社區與民政事務總署之間的橋樑。分區委員會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有關地區的區議員,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

黃大仙區(Wong Tai Sin District)黃大仙區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截至 2006年,黃大仙區人口約為420,000人。黃大仙區亦是全香港唯一不沿海的行政區,它以東面的飛鵝山與觀塘區為界,西面則沿聯合道、東頭邨道,南接太子道東。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東北面,北方背靠獅子山、大老山及慈雲山,東臨飛鵝山,包括黃大仙、牛池灣、彩虹邨、鑽石山、慈雲山、樂富、新蒲崗、竹園邨等地方。啟德明渠源自慈雲山,至蒲崗村道成為明渠,沿彩虹道至太子道東,經啟德下的暗渠流入前啟德機場跑道和觀塘間水道。黃大仙區以住宅為主,工業樓宇集中在新蒲崗工業區。現時,黃大仙區分為四個分區會,包括:中分區,西南分區,東分區及北分區。 中分區包括黃大仙上下邨、鳳德、鳳凰邨等。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2001年的人口有282,020。“油尖旺區”由1982年成立的“油尖區”及“旺角區”於1994年合併而成。名字由該區的三個主要區域——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組合而成。在合併以前,旺角區一直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區。旺角區雖然面積小,但人口密度極高。新填海區。油尖旺區所處之地,早於明朝已有人聚居,但在19世紀之前仍頗為荒蕪,只有數條村落。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軍隊曾派重兵駐守,並與英軍多次交戰。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予英國,範圍包括現時整個油尖旺區。其後該地得到大力發展,至今已演變成為繁榮的市區區域之一。新界新界島(New Territories)共有9個分區香港島離島區(Island District)離島區是香港十八區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面積占全香港的16%,當中以大嶼山的面積最大。雖然香港有263個島,但離島區只包括香港南面及西南面的20多個島嶼。香港島有4個區;鴨脷洲屬於香港島南區;大小青洲屬於中西區;而新界東的島嶼分別屬於西貢區、大埔區及北區;新界西北的屬於屯門區;馬灣島及東北大嶼山屬於荃灣區;而青衣島屬於葵青區。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葵青區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分拆出來,包括葵涌和青衣。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06年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約有523,300人。“葵青區”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為界。面積1,991公頃,人口約486,000人。區內逾75%的居民居於公共屋邨。深水埗區、沙田區和葵青區的交點為於蝴蝶谷,即是在將落成的八號幹線上。葵青區南面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灣花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都是屬於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是屬於深水埗區。

造成這分界上的困難的原因是荔枝角以北一帶山脈不是九龍向西伸延的山脈(獅子山和大老山),而是新界大帽山向南伸延的山脈(金山和坳背山),香港政府亦不以金山和坳背山作為新九龍和新界的分界線,而決定在蝴蝶谷以西以公路為兩區的分界線。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要在這地區分辨九龍和新界實在有困難。北區(North District)北區,顧名思義是香港十八區裡面最北的區域。北面和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在北區境內;西面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大致可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上粉沙打)四個部分。北區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根據2001年政府的統計,北區的人口有298,657人;其中接近90%人口集中在粉嶺和上水,而餘下的人口約共40,000人,住在區內的鄉村。北區有70%人口居於公共房屋。 為配合北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已計畫興建公共屋邨。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的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共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相連工字型。第二個公共屋邨為祥華邨,於1984年落成。由於香港島的北角在當地的童軍或其他早期成立的組織里亦被稱為“北區”,有時香港人會把“北區”稱為“新界北區”,又或索性指明是“上水”、“粉嶺”等分區,以免引起混淆。西貢區(Sai Kung District)西貢區位於香港東部沿海,總面積 12,680公頃,包括西貢半島南部、清水灣半島、將軍澳新市鎮及東面水域內的 70 多個島嶼,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第二大的區份。95%人口集中在將軍澳新市鎮。西貢被譽為香港的後花園,因為本區大部分地方都沒有開發,成為市民日常郊遊的好去處。西貢區於地理上可分為“西貢及西貢鄉郊”和“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兩部分。“西貢及西貢鄉郊”包括西貢市、白沙灣、波羅輋、井欄樹、壁屋、大網仔、北潭涌、蚝涌、萬宜水庫等地。 “將軍澳及清水灣半島”包括大埔仔、將軍澳、坑口、調景嶺、茅湖仔、清水灣、布袋澳、大赤沙、小赤沙等地。 由於歷史分區的原因,位於半島上的西貢北地區(包括北潭坳、黃石碼頭、海下灣、以及位於西沙路沿線的十四鄉、泥涌等地),為大埔區管轄的飛地。沙田區(Sha Tin District)沙田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面積約6,940公頃。根據2004年香港政府的估計,沙田區的人口約有637,000人,是全港人口最多的區份。而沙田區的沙田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沙田區東部的馬鞍山則於1980年代開始發展並併入沙田新市鎮之內。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禾輋、石門、小瀝源、圓洲角、九肚山及馬料水等地方。但沙田區今日已擴展至馬鞍山一帶,包括烏溪沙等地方。而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沙田區是香港首批引入城市規劃概念的地區之一。新市鎮的發展設計呈一條由西南向東北伸延的地帶,以城門河為中軸向兩面的山脈發展。沙田新市鎮的市中心設於東鐵線沙田站一帶,附近建有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公共運輸交匯處及一組大型購物商場。

沙田第一城設有兩個購物商場,分別是銀城商場及第一城中心,是沙田首個私人購物商場,主要吸引城門河以東一帶居民購物。至於沙田區的購物區,主要集中於沙田市中心一帶。1981年,沙田市中心首個屋苑暨商場—沙田中心正式落成,成為沙田市中心首個購物商場。1983年,好運中心落成,並以天橋連線沙田中心。1984年,東鐵沙田站旁邊的新城市廣場落成,為第一個在新市鎮建成的大型購物商場。1995年沙田站上蓋改裝為連城廣場。現時,沙田市中心有14條行人天橋(包括新城市廣場連線南北兩翼的行人天橋,最遠連線至禾輋邨美和樓,全長超過2公里)連線各大商場,令沙田市中心成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亦使該地帶成為新界東的主要購物區。現政府正計畫興建天橋連線沙田市中心唯一未被連線的新城市中央廣場,方便遊客外,亦令市民更快捷到達沙田政府合署,但至今因受排頭村居民以天橋會破壞該村風水為理由,仍未興建該天橋。除了以上較為大型的購物商場外,沙田市中心還設有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及偉華商場。而以新港城中心、新港城廣場及馬鞍山廣場組成的購物中心,亦成為馬鞍山最大的購物中心,並使附近成為馬鞍山市中心。另外,於火炭一帶,沙田商業中心及銀禧花園亦自設銀禧閣商場,方便火炭居民於火炭購物。大埔區(Tai Po District)大埔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南起大埔滘,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總面積約為 14,800 公頃,是香港的第二大行政區域。根據2001年政府的統計,大埔區的人口有 310,879 人;主要聚居於 6 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畫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也有不少居民散居於區內 133 條大小村落。2005年,世衛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 90 個安全社區,也是全港第 3 個安全社區。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該港在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新市鎮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位於大尾篤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腳踏車的好去處。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分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Cloudy Hill)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荃灣區(Tsuen Wan District)荃灣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新界的南部,與九龍相距約5公里,面積約6,070公頃。根據2004年香港政府的估計,荃灣區的人口約有290,000人。包括部分荃灣區的荃灣新市鎮是香港第二個新市鎮(舊稱衛星城市),於1950年代末開始發展。時至今日,隨著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迪士尼樂園等其他基建的啟用,令荃灣區已經成為現時香港發展潛力很高的地區。荃灣區現時由荃灣區議會所管轄,區議會在1981年4月1日成立。它一直被視為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因該會前身的“荃灣康樂市容諮詢委員會”早於1976年成立,該會在1977年改名為“荃灣諮詢委員會”,並在1981年改組成“荃灣區議會”,除了整個荃灣新市鎮外,還包括油柑頭、汀九、深井、青龍頭、嘉龍、馬灣島、大嶼山北部(例:欣澳、青洲仔半島)及梨木樹等等地方。

1981年至1985年期間,荃灣區議會的管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新市鎮(荃灣、葵涌及青衣),東至金山郊野公園西面界線,南至荔景山路九華徑及荔景台,西至青龍頭嘉龍村,北至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礦凹,而馬灣和大嶼山東北部也是荃灣區的範圍。隨著荃灣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了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在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城門道、和宜合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礦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包括陰澳、竹篙灣)仍歸屬荃灣區。全區總面積約60.01平方公里。灣區內的大型商場首先在1980年代,捷運(現港鐵)荃灣線開通後,在荃灣站附近建成。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和直屬捷運公司(現香港鐵路公司)物業綠楊新邨的綠楊坊。然後,荃灣市中心逐漸在青山公路形成,荃錦中心、荃灣城市中心等商場皆在其後建成,逐漸形成為荃灣區重要的“心臟地帶”。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而在1997年落成的愉景新城更以地方寬敞、高樓底、超大型廣場而成為荃灣區的其中一個地標。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屯門區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也是香港人口最多的住宅區域之一。曾經稱為青山區,於1970年代更名。屯門區南面的青山灣於20世紀70年代起被填海,連同周邊沿岸一帶發展成屯門新市鎮。屯門區包括的範圍,除了整個屯門新市鎮外,還包括藍地、亦園、大欖涌、掃管笏、稔灣、龍鼓灘、爛角咀等等地方,另外還包括大小磨刀、匙羹洲、龍鼓洲、沙洲等細小島嶼。根據規劃署內城市規劃條例規定製訂的法定圖則, 屯門區包括屯門,掃管笏和藍地及亦園。屯門位於香港新界西部,北接元朗區、東連荃灣區、西臨珠江口、南面與大嶼山隔海相望。區內中心西部有青山(高583米)、東面是九逕山(高507米)、北面是圓頭山和元朗平原、南面入海有青山灣。區內中心區被青山和九逕山2座高山夾著,而且屯門河分隔東西屯門。屯門河為屯門區發展時由青山灣填海形成的明渠,由北向南流入青山灣,所以屯門區內大部分屋宇都建於填海區上。現時的青山灣實際為原來的一少部分,而且早年發展期把避風塘建立於該區域,所以曾被嚴重污染,直至近年才有所改善。屯門的位置離市區比較遠,路面交通主要靠屯門公路(九號幹線)及青山公路連線市區,從荃灣乘坐巴士入屯門一般也要半小時,從九龍市區及港島乘坐巴士進出屯門一般也要1小時(當時並沒有汀九大橋和西區海底隧道),所以該區住宅和工商業大廈的租金,一向都遠低於市區,只是中環的一半。屯門公路是香港其中一條快速公路,屬九號幹線,由於路窄多彎,車禍時有所聞。以前屯門公路經常都會出現塞車,但及後屯門公路多次擴闊,加上三號幹線及九廣西鐵(2007年已易名港鐵西鐵線)通車,把交通分流,現時交通問題已得到大大改善。屯門區擁有不少商場,其中屯門市廣場為區內最大型商場。

屯門市廣場,位於屯門鄉事會路旁。屯門市廣場分為1及2期與鄰近的屯門時代廣場、錦薈坊、華都花園商場、新都商場及柏麗廣場互相連線,成為屯門購物中心區域。隨著西鐵線屯門站上蓋項目發開,相信未來市中心區會擴展至該範圍。屯門中央廣場,位於海榮路旁,由於該處較少住宅,而且居民多選擇到屯門市中心區商場,所以人流較為稀少。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有兩個新市鎮(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元朗區由廈村鄉(包括洪水橋、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鄉(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橫洲、天水圍、尖鼻咀等地)、十八鄉(包括元朗市中心東部、凹頭、南生圍等地)、錦田鄉、八鄉(包括石崗等地)新田鄉(包括落馬洲、米埔等地)所組成。元朗區東至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據2006年香港人口普查資料,元朗人口約53萬人,面積約138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與大嶼山接近。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西鐵線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是天水圍、朗屏、元朗、錦上路。現在,乘撘港鐵往返元朗區至九龍只需約20分鐘。

相關詞條

香港十八區香港十八區是指香港分為十八個行政分區,每行政區設一個區議會,負責討論區內民生事務。18個分區分別為中西區、 東區 、南區 、灣仔區、 九龍區等。...

中西區(香港十八區之一)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中西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是香港地區...

北區(香港十八區最北區域)北區,顧名思義是香港十八區裡面最北的區域。北面和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

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是香港的一個歌唱比賽,與新秀歌唱大賽並稱香港樂壇兩大搖籃。曾改名為全港十九區業餘歌唱比賽,現又改回原名。...

南區(香港南區)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

中西區(香港中西區)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中西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是香港地區...

香港中西區香港中西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是全港最多有錢人居住的地方,連續四年成為香港的“富貴區”。中西區以商業大廈、銀行、政府機構為主,是香港...

長洲(香港特區內的一個島嶼)長洲(英語:Cheung Chau)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內的一個島嶼,因狀似啞鈴而別稱啞鈴島(英語:Dumbbell Island),位於大嶼山東南方,屬於連島沙洲,北望喜靈洲,其西南方有...

香港長洲島長洲島是香港的一個島名,行政上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離島區。長洲因島形狹長,且兩頭大、中間細,所以被稱為長洲。也有人覺得它像一個啞鈴而稱它為啞鈴島。它...

馬鞍山(香港沙田區馬鞍山)馬鞍山屬於香港十八區的沙田區,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分,是度假不二之處,也是小型的旅行勝地和大型住宅所在地。...

香港十八區活力啦啦隊比賽香港青年活動統籌委員會以“活力·愛@慶回歸”為主題,2014年7月1日舉行“香港十八區活力啦啦隊比賽”,從香港18個區各選出一支中學和國小隊伍參賽,給香港社會傳遞...

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是香港回歸後的第五屆香港區議會選舉,預計於2015年11月舉行。是次選舉重選香港十八區區議會共431個民選議席。當選的區議會議員任期為四年,...

大埔區大埔區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的東部,範圍包括大埔、大埔滘、汀角、船灣、以及部分的西貢半島北部地方,總面積約為14,800公頃,是香港的第二大行政區域。...

南丫島南丫島是中國香港境內的第三大島嶼,面積僅次於大嶼山和香港島。行政上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離島區。著名演員周潤發出生地。南丫島的深灣曾出土新石器至明清時代文物。 ...

熱門詞條

殺佛

曹錦輝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CA125

末世超武系統

浮力

愛是你眼裡的一首情歌

孫怡

一個人

Curtis

寶石魚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西班牙語翻譯

塞維爾鄉村旅店

乖乖牌

清心蓮子飲

飛特族

pogo

分手是需要練習的

白石涼子

罪惡城市

DEBUG

In the air tonight

觀光

山姆·克拉弗林

變異係數

高功能自閉症